产品搜索
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资讯 > 热点聚焦

垂体腺瘤/PitNET分类新指标—SF-1

发布时间:2021-12-29 15:04:00



导语:


2017年WHO根据其细胞系起源和激素表达,建立了更清晰的原发性腺垂体肿瘤分类。提出将谱系特异性转录因子与激素、增殖因子等其它相关免疫标记物用于垂体肿瘤的诊断。本文主要介绍3个转录因子之一SF-在腺垂体肿瘤/PitNET分类诊断中的应用。



图片


类固醇生成因子1(SF-1/NR5A1/Ad4BP)一种孤儿核受体,是核受体超家族成员。SF-1是类固醇代谢的主要调控因子,能够激活胆固醇迁移和类固醇生成所涉及的所有基因表达。SF-1正常在下丘脑、垂体、肾上腺、性腺和皮肤等组织中表达。在垂体腺瘤中,SF-1是促性腺激素谱系特异性转录因子,用于识别促性腺激素细胞肿瘤(GT)。促性腺激素细胞腺瘤通常多激素(FSH、LH)免疫组化结果阳性,其中20%左右的无功能促性腺细胞腺瘤只能通过SF-1染色结果来识别。且通过SF-1可将静默性促性腺激素细胞腺瘤(SGAs)与 零细胞腺瘤(NCAs)区分开来并能够将NCAs的发生率可以降到1%左右。


静默性促性腺激素细胞腺瘤和零细胞腺瘤的鉴别诊断

2017年WHO新分类将无功能垂体腺瘤(NFPAs)分为静默性垂体腺瘤(SPAs)和零细胞腺瘤(NCAs)。考虑到对病人的潜在的临床影响,区分NCAs与SGAs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,因为NCAs比SGAs更具侵袭性,预后较差。Balogun等在他们的31例NCAs和63例个SGAs的队列中,详细描述了这两种亚型之间的肿瘤行为差异,显示NCAs与有更高的MIB-1染色以及术前和术后肿瘤体积加倍次数(TVDTs)之间的正相关关系。另在516例静默性垂体腺瘤的回顾性研究中,23.1%的SPAs患者通过垂体激素免疫组化初步被归类为NCAs。然而,加上垂体特异性转录因子(SF-1、T-PIT、PIT-1)能将其95%的患者重新分类到不同谱系,减少NCAs亚型的患病率至1%。


SF-1具有判断预后意义

手术切除促性腺激素细胞腺瘤(GT)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,但有些仍会复发。Hickman团队回顾了 51例GT 的 SF-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,重新分成4组:第1组—最近诊断的 GT(n = 20),第2组—长期随访的非复发性 GT(n = 11),第3组 —初始切除复发的 GT(n = 7)和第4组—复发性 GT(n=13)。评估最低染色视野中 SF-1 免疫标记的百分比(SF-1 标记指数 (SLI)),并对SLI<80%和SLI>80%的GT进行RNA测序。结果:SF-1弥漫性强阳性染色是第1/2组中最常见的模式,而第3/4 组中则以SF-1斑片状染色为主。第3/4 组的SLI中位数低于第1/2组。总体而言,SLI<80% 的GT比SLI>80%的GT更早复发。统计了89个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表达基因 (FDR<0.05),其中包括垂体干细胞基因(SOX2、GFRA3) 和各种致癌基因(BCL2、ERRB4) ,多在 SF-1 斑片状表达的GT 中过度表达。结论:SF-1斑片状染色反映了GT肿瘤异质性,与弥漫性染色的GT相比分化程度相对较低。SF-1免疫染色模式可能对GT具有预后意义,可作为预测复发的指标。
图片

图1. 病例1(组1):SF-1和GATA3具有弥漫性强阳性染色;病例28(组2):SF-1弥漫性强阳性染色,GATA3罕见核表达见F’;病例34(组3):SF-1阳性,呈血管周围分布,巢内突变阴性,GATA3有出现斑点染色;病例35(组3):可见SF-1和GATA3散在阳性染色;M:GT内SF-1变异性染色1-4级;N:大部分复发肿瘤SF-1呈斑片状染色不同于非复发组。


图片

图2.不同组GT中SF-1标记指数分析,虚线水平反映中间值;Kruskal Wallis测试后采用Dunn测试确定显著差异水平,单星号(*)表示 p < 0.05,双星号(* *)表示 p < 0.01;上方为各组SF-1典型染色图。



SF-1的重要临床意义


  1. 促性腺激素细胞腺瘤亚型的精准诊断;

  2. 静默性促性腺激素细胞腺瘤和零细胞腺瘤的鉴别诊断;

  3. 具有指导临床判断预后的意义;

  4. 降低垂体肿瘤免疫组化检测成本;


根据WHO新分类的阐述,在形态学的基础上,结合特定激素和转录因子的免疫组化染色,绝大多数垂体腺瘤便可分类,无需进行超微结构分析,因肿瘤的大多数超微结构特征可以通过免疫组化来识别,具有一定的替代作用。迈新推出的SF-1经典克隆抗体(EP434)通过多肿瘤多样本对比,具有高度特异性,对于以促性腺激素分化为基础的细胞免疫组化检测具有高度敏感性,是助力促性腺激素细胞腺瘤精准诊断的好帮手。




迈新相关抗体



抗体名称

产品编号

克隆号

细胞定位

SF-1

RMA-1019

EP434

胞核


参考文献:

【1】Iulia Florentina Burcea,Valeria-Nicoleta Năstase, Cătălina Poiană. (2021). Pituitary transcription factors in the immunohistochemical and molecular diagnosis of pituitary tumours — a systematic review. Endokrynologia Polska. Volume/Tom 72; Number/Numer 1/2021. DOI: 10.5603/EP.

【2】Hickman, R., Bruce, J., Otten, M., Khandji, A., Flowers, X., Siegelin, M., … Freda, P. (2020). Gonadotroph tumours with a low SF‐1 labelling index are more likely to recur and are associated with enrichment of the PI3K‐AKT pathway. Neuropathology and Applied Neurobiology. doi:10.1111/nan.12675 

【3】Drummond, J., Roncaroli, F., Grossman, A. B., & Korbonits, M. (2018).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Aspects of Silent Pituitary Adenomas.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& Metabolism, 104(7), 2473–2489. doi:10.1210/jc.2018-00688